智能家居系统Matter 2.0测评

打破品牌壁垒,实现万物互联的智能生活

智能家居 Matter 物联网 评测

摘要:长期以来,智能家居市场一直被不同品牌、不同生态之间的壁垒所困扰,用户常常需要为不同设备安装不同的APP,体验碎片化。而由连接标准联盟(CSA)推出的Matter协议,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痛点而生。近日,Matter迎来了其史上最重要的更新——Matter 2.0。我们搭建了一个包含50多个不同品牌设备的真实家庭环境,对Matter 2.0的互联互通能力、稳定性和易用性进行了全面测评。

🔗 Matter 2.0带来了什么?

Matter 2.0在1.0版本的基础上,大幅扩展了支持的设备类型,并优化了网络性能和安全性。

更广泛的设备支持

新增了对扫地机器人、冰箱、洗衣机、烟雾报警器、空气净化器等九大类家电设备的支持。这意味着,未来几乎所有主流智能家电都可以无缝接入Matter系统。

简化的配网流程

引入“快速配对”功能,用户只需用手机扫描设备上的Matter二维码,设备即可自动、安全地加入家庭网络,整个过程不超过30秒,彻底告别了繁琐的配网步骤。

更稳定的网络连接

优化了底层基于Thread协议的网状网络(Mesh)性能,设备间的通信更稳定,响应速度更快,即使在断网情况下,本地的自动化场景依然可以正常执行。

跨生态系统桥接

Matter 2.0支持将非Matter设备(如早期的Zigbee设备)通过“桥接器”接入系统,保护了用户的既有投资,让老设备也能融入新生态。

🏡 真实环境测评体验

我们在一个120平米的公寓中,部署了来自苹果、谷歌、亚马逊、小米、飞利浦等15个不同品牌的超过50个Matter 2.0设备,涵盖了照明、传感、安防、大小家电等所有品类。

  • 配网体验: 绝大多数设备的配网过程都如宣传般丝滑,平均配网时间在45秒左右。所有设备都可以被Apple Home, Google Home和Amazon Alexa三大平台同时识别和控制。
  • 控制与响应: 无论是通过手机APP还是语音助手,对单个设备的控制响应都几乎没有延迟。我们创建了多个跨品牌的自动化场景,如“离家模式”(自动关灯、关窗帘、启动扫地机器人、布防),所有设备都能准确、协同地执行命令。
  • 稳定性: 在为期一周的7x24小时不间断测试中,整个系统运行稳定,仅出现两次单个设备离线的情况,设备在3分钟内自动重新连接,表现出色。
最大亮点:我们成功地用苹果的Siri语音助手,控制了小米的空气净化器和谷歌的Nest恒温器,并让它们与飞利浦的Hue灯光进行联动。这种在过去无法想象的跨生态无缝协同,正是Matter 2.0的核心价值所在。

🚧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

尽管Matter 2.0表现优异,但在测试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待改进之处。

  • 高级功能缺失: Matter目前主要解决了设备间基础的控制和状态同步问题。但对于某些设备的高级功能(如灯光的音乐律动、扫地机器人的精细地图编辑),用户仍需回到品牌自家的APP中进行设置。
  • 厂商支持度不一: 虽然大部分主流品牌都已加入Matter联盟,但部分厂商对新标准的支持更新速度较慢,导致市场上仍有大量旧型号产品无法兼容。

⭐ 结论:智能家居的“普通话”时代到来

Matter 2.0的发布和落地,是智能家居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。它成功地解决了行业长期存在的碎片化和“生态孤岛”问题,为用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自由和便捷体验。

虽然在高级功能的统一上仍有提升空间,但Matter无疑已经成为智能家居领域的“普通话”。对于正准备装修或升级智能家居的消费者来说,我们的建议是:**优先选择明确支持Matter 2.0的设备**。这将在未来几年内,为你省去无数的麻烦,并真正享受到万物互联的智能生活乐趣。